close

老鼠.jpg  

當你想要「控制」一個人,「改變」他的習慣或行為的時候,你會採取糖果or鞭子?

《白熊心理學》這本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實驗,研究者用一個T字形、只有兩個出口的迷宮,讓白老鼠學習走向對的方向。他們安排了三組老鼠:

A組老鼠的T字形迷宮左邊放的是食物,如果選擇右邊則會給予電擊;
B組的迷宮左邊沒有東西,右邊給予電擊;
C組的迷宮左邊有食物,右邊什麼也沒有。

然後看哪一組的老鼠最快學會一進迷宮就選擇左邊。

一般預期,A組老鼠同時給予獎賞與懲罰,所以應該會比較有效果、比較快學會才對。但是最後實驗的結果發現:C組的老鼠才是最快學會的。

而事後解剖這些老鼠,發現A、B兩組的老鼠都因為擔心被電擊的關係,而罹患了胃潰瘍。這種擔心也干擾了牠們的學習。

合理的推論是:在走錯右邊時會遭受電擊時,擔心電擊的老鼠會『不敢嘗試』,要理解的一點是,對於老鼠的智商而言,一兩次就歸納出左邊才是正確的方向,對牠們來說其實很難。所以在最先的幾次迷宮試誤,牠們無法確切知道左邊才是對的。於是牠們只有抱持著擔心去進行嘗試,每一次的嘗試不論對錯,對於老鼠來說都是一種壓力。

這種壓力會阻止個體進行嘗試與學習。

嘗試將老鼠擬人化的話,這種結果就是:即使每次走到左邊是對的時候,也會歸納此結果為「隨機」、『運氣』,然後下一次也不一定會選擇左邊,反而會覺得運氣用完了,下次一定是右邊……。直到被電很多次之後,才能學習到做出正確的抉擇。

可是相對的,如果只給予糖果跟『沒有』的時候,由於沒有因為擔心而產生的壓力,所以可以很放心的去嘗試,相對的也容易歸納出結果。

用在人的身上其實大致上的道理也是一樣的。

我們常說,要『增強』一個人的行為,最有效的方式不是讓他做一次就有一個獎賞,而是隨機給予

像:你想要一個女生對你撒嬌拜託,然後你去幫她做事。你應該做的絕對不是『她每一次撒嬌的時候都答應幫忙』,因為這會讓她學習到每次撒嬌都有用,『如果你有一次拒絕』她就會學到停止撒嬌的動作了。

你該做的是讓她撒幾次嬌後再給予她她想要的,這樣即使以後你一直不答應她,她也依然會不斷的嘗試撒嬌,因為她認定撒嬌到一個程度就會有效果。

所以這種增強效果在於「讓對方不斷的進行嘗試」,然後學習到某種行動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。

同樣的,糖果與忽視也是如此:當個體進行一個『對的』行動時,就能得到獎勵;而進行錯誤的舉動則不會有任何懲罰,此個體就會因為多次的嘗試,而得到結論,覺得做出『對的』行動對自己比較有利。甚至於,他會認定這是自己自願採取的行動,心甘情願,而不會察覺到自己被控制、被強迫、被設計。

如果動用了懲罰,個體會解讀自己的行為是被『強迫』的,於是在壓力解除的時候自己會傾向『不做對的行為』,因為他解讀這樣才是自己要的、自己獲得了自由……。

那就沒有達到我們想要改變對方行為的目的了....。


當你下一次在考慮威脅or利誘的時候,可以想一想糖果與忽視是不是能幫助你更達成效果。雖然這個結果很反直覺,但是長遠來看這樣做會比起懲罰來得有效果且持續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黑慕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